首页  |  协会  |  协会动态 |  协会文档 |  应用成果 |  科普园地 |  培训研讨 |  产品•服务  |  申请入会  |  联系我们
你的位置:首页>> 需求导向,效益为本     
需求导向,效益为本
——深圳海关计算机应用30年回顾
[ 作者:深圳海关技术处 | 转贴自:《中国计算机用户》专刊 | 点击数:4545 | 更新时间:2007/5/18 | 文章录入:admin ]




笔者按: 按照深圳市计算机用户协会的安排,我们写了此文以纪念深圳市计算机应用走过的30年。并在此, 对社会各界为我关信息化建设作出过指导和支持的专家和同行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需求导向、效益为本、紧密结合海关业务中心工作”始终是深圳海关计算机开发应用坚持的原则。深圳海关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整整30年了。30年来,深圳海关历届党组对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在海关总署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深圳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及专家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深圳海关信息化建设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信息化设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信息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应用系统渗透到各个业务环节,应用效益十分显箸。
        1976年1月,海关总署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广州召开深圳海关电子计算机系统应用研制协作会议,邀请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山大学、苏州无线电厂、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深圳海关计算机应用工程(该工程后来定名为H761工程)。
        H761工程是海关总署为深圳海关组织开发的第一个信息化工程,在深圳海关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示范工程。该工程的完成和投入使用标志着传统的海关业务手工操作模式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该工程建设分为: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苏州计算机厂负责、华南理工大学协助研制。主机型号为DJS--130,内存容量为64KB的磁芯存贮器,外存是日本进口的可卸式的磁盘机,每个盘容量为10MB,以及纸带输入机和终端机等);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由中山大学和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同承担,负责制定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多用户操作系统,开发应用软件);机房建设(按计算机房要求由深圳海关负责组织施工);海关人员培训(由华南理工大学负责)等四部分。
        该工程1977年初完成全部研制任务,随后在深圳罗湖口岸旅检现场投入试运行,检验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经不断修改、完善, 1978年春节前正式在罗湖口岸投入运行,解决手工抄写行李征税税单和重点名单人工查找的问题,从而揭开深圳海关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H761的成功应用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的充分肯定,他在深圳海关的汇报请示报告上,批示:“很好。再抓,一抓到底。送李强同志阅。” 在原四机部组织的鉴定会上被国内同行专家称之为“小机干大事”,并认为系统的功能、性能、应用范围及其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该工程获海关总署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DJS130到GS160——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和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深圳海关工作量不断攀升,手工操作已越来越难以适应,而DJS——130计算机的容量、速度和性能也难以满足业务信息化的要求。为此,从1983年起,根据业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深圳海关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主机不断升级换代,先后从美国DEC公司引进PDP11/23、VAX11/750、VAX8530、VAX6610、Alpha7610、Alpha8200、Alpha4100、Alpha8400等计算机,从HP公司引进GS160、GS80等性能优良的主机及其附属设备。网络系统也不断更新改造,安装性能良好的网络设备,辅设快速的通信线路,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现场出资辅设光纤电缆,利用各种专线联接整个关区业务工作场所,组成深圳海关关区局域网。通过电信部门提供的线路,连接海关总署,并与全国各直属海关联网,形成全国海关广域网。通过网络还与口岸联检单位、企业、银行等单位联接,构成性能优良、快速稳定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平台。
从H761到H883再到H2000——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在H761试点和应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为适应业务的要求,我关继续扩大DJS130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先后开发《入境携带重点物品的管理》、《出入境车辆管理》、《员工工资管理》和《贸易统计处理》等。随着新的更好的计算机的引进,深圳海关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十年过去了,到1986年计算机在我关的单项应用已经比较普遍。然而单机单项应用已难以满足业务的需求,客观上需要进入系统化应用阶段。时任深圳海关刘文杰关长要求发挥计算机的综合应用效益,我关技术人员按照关领导的要求,从1986年开始,开展计算机综合应用的研究和系统开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报关“一条龙”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并首先在文锦渡海关投入使用,该系统从进出境货物的预录入、实时申报、审单、征税到贸易统计等业务环节,共享同一张报关单数据,大大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减轻关员的劳动强度,加快通关速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该系统为后来全国海关统一开发的报关自动化系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我关报关“一条龙”系统试点的基础上, 1988年5月海关总署组织全国海关业务技术骨干在我关集中开发全国海关统一的报关自动化系统(后来称为H883工程),该工程的开发应用大大地推进海关现代化进程,使海关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海关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里程碑的作用。
        H883工程于1989年4月完成全部工程的开发和测试工作,1989年5月在深圳文锦渡海关投入试运行。该工程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对进出境货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前期管理、现场监管及后续管理,进行全面控制和处理,其记录和存贮的数据信息反映进出境货物及其监管过程的全面情况,构成海关进出境货物综合数据库。1995年该工程在全国海关普及推广,初步实现海关通关手续的自动化处理。1992年8月25日记者李刚同志在《科技日报》发表了题为“H883—中国海关的突破”的长篇报道,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海关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海关业务的事迹。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看了后,做出长篇的重要批示,称其为“无冕之王”。在国家科委组织的鉴定会上,受到国内同行专家高度评价和肯定,认为“从系统的开发难度、实施难度、技术水平及其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察,该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同类系统的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计算机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重要领域,也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H883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关根据业务的不断需要,继续把信息化工作扩大到货运监管、税收征管、统计分析、查私办案、政务办公、事务处理等各个业务环节和行政管理部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但达到“有效监管,高效运作”的目的,也大大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推进深圳特区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关业务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适应了特区建设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我关的要求
        从1998年起,我关按照海关总署党组提出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要求,在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在海关内部建立跨关区、跨部门联网综合应用信息平台。在海关外部组建“电子口岸”数据分中心,建立跨部委的海关外网平台,逐步推进通关作业网络化、物流监控智能化和职能管理数字化。建立加工贸易信息平台,开发与企业联网的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推广应用与银行联网的关税网上支付系统;通过境内外联网,开发进出境车辆货物的自动核放系统等等。
        到2004年,按照总署统一要求,我关成功地完成H883切换到H2000系统。H2000系统是海关总署为适应新世纪海关工作,使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发的通关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集中与分布结合的系统,数据服务器集中在总署、应用服务器在各直属海关、业务现场使用微机的三层次结构的通关管理系统。使报关自动化管理水平进入更高阶段,同时全面推广HB2004(政务办公系统),在全关区实现办公无纸化。使我关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效益更加显箸。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海关信息化发展快速,到目前为止深圳海关已建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水平比较高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各个信息系统开发应用中,始终坚持系统工程学原理和软件工程技术方法,结合海关实际进行设计、开发和推广应用。在系统开发中始终“坚持技术与业务的紧密结合;始终坚持为业务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观点;始终坚持需求导向、效益为本、紧密结合业务中心工作的原则”,使我关信息化的建设完全符合海关业务的需要,达到最优目标,发挥最大效益。
全面构建我关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
     
我关在成功完成H883向H2000的转换后,标志着信息化建设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基本上是以集中开发、统一推广为主,自行开发的任务越来越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应是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业务的持续性。
        在信息安全方面我们已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新的安全技术和保障措施,在技术处内专设信息安全科,致力于全关的信息安全管理。然而,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深入和广泛应用,各项业务工作与信息技术应用已深度融合,业务对信息系统的高度依懒,因信息系统故障导致业务中断的事情时有发生,影响面也明显增大。如何积极应对由于信息系统的故障,人为的有意、无意的误操作,以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导致业务的中断,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业务,将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我关领导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关技术处重点研究解决的课题。
        由于我关信息系统的庞大、复杂,涉及面广,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离不开技术保障手段的,但是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实现信息安全仍然是有限的和不够的。信息系统的安全重在管理,还应当通过加大管理力度和制定规范的应对流程来支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信息安全只有通过实施一整套恰当的控制措施才有可能比较好的实现,我们要引入ITIL信息系统管理服务标准的理念,制定出周密的、系统的、适合海关自身需求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ry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ISMS,是指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建立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的体系,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由于任何单个环节的安全缺陷都会对系统的整体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内容很多,情况很复杂,需要对整个信息系统从技术到业务、从制度到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统一考虑、统一规划。按照目前国际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 17799,逐步地在我关建立和形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基于最新国际标准ISO/IEC 27001:2005,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该标准包含100多个安全控制措施,来帮助识别在运营过程中对信息安全有影响的元素。这100多个控制措施被分成10个方面,每一方面都覆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区域,成为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实用指南。这十个方面分别是:业务可持续运营、访问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物理与环境安全、法律符合、人员安全、安全组织、计算机与网络管理、资产分类和控制、安全政策等。其中防止业务活动的中断,防止关键业务免受重大失误或灾难的影响,即保持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业务连续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简称BCM。 BCM的出发点在于对潜在的灾难危险加以辨别并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对业务运作造成的威协,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持续管理计划来防止或减少信息系统重大事故给业务带来的损失。实施BCM,以前瞻方式来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我关的风险防范与抗击打能力,在灾难发生前有风险分析和预防措施,一旦灾难发生后,有应对预案、有应对流程,能有效地应对灾难对业务的破坏,并尽可能降低不良的影响,保持业务的持续运行。我关正按照海关总署的统一部署,进行BCM的试点工作,从技术设备,管理流程,来应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保持业务的持续性。

 

 

上一篇文章: 深圳市交警局的信息化历程
下一篇文章: CAT系统在VLSI测试中的应用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举办 2024 年信息系统工程…[57]
· 电子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用…[65]
· 关于《用户满意度证书》申…[63]
· 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305]
· 关于2023深港澳优秀青年企…[315]
 
· 关于大力开展海洋信息化,…[1849]
· 关于开展《信息系统工程服…[1221]
· 攻坚克难  勇攀高峰[17722]
· 庆香港回归二十年,我协会…[18163]
· “2017中国云数据及设备高…[17309]
 
· 二十年历程,硕果累累[4290]
 
关于我们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保护隐私权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7 szcua.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计算机用户协会 版权所有 
设计维护:东方设计网 粤ICP备17125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