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图书馆建设旨在业务网络化的基础上,满足文献组织智能化、文献提供人性、馆藏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需求,并实现信息数字化服务。
作为年仅二十的深圳图书馆,在中国众多的图书馆群体中,她是后来者,更是新生代。论规模,论积累,论沉淀,她都无法与国内其他省、市级图书馆相提并论,然而,就是她,从创建的那一天起,就将自己生存、发展的命脉与科学技术紧紧地连在一起,并视开拓、探索为天赋使命,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创新魂…… 1986年开馆之初,首推全方位开架阅览模式,用光笔流通开计算机技术应用图书馆领域之先河,创藏、借、阅一体之服务理念; 1991年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研制成功,自动化启蒙引领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图书馆业务变革;风起云涌的图书馆自动化热潮遍及中国,成为图书馆软件用户数世界第一; 1992年地区集中采编系统推出,走集中的路子,减少重复劳动,圆了整一代图书馆人的夙愿; 1999年ILAS网络版面世,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从自动化向网络化过渡提供了令人瞩目的技术平台; 2000年顺应网络技术的进步,联合采编网络系统打开了单个图书馆的大门,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地球的图书馆联结起来,共同面向人类提供资讯服务; 2005年dILAS的诞生;为图书馆进入数字时代掀开了新的一页,更为信息社会中图书馆事业的定位拓展了空间; 2006年7月向市民开放的新图书馆,更是一个依靠计算机硬、软件技术,重整“开放、平等、免费”服务理念,体现出新建筑、新服务、新技术、新形象的集大成者。 新建筑造型独特,构思精巧,选材高档,施工精致,极富现代感,堪称城市建筑的精品之作; 新服务建立在开放、多元、网络、智慧、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营造一种服务功能独特,阅读环境舒适,科技气息浓厚,知识殿堂气度的新氛围; 新技术构造出楼宇智能化,业务自动化,处理(信息)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新图书馆,依托阵容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先进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舞动科技新象,映衬时代特征,而引进、整合的RFID技术及自主创新的相关辅助设备将融入崭新的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通过“全面开放,免证阅览,基本免费,分层管理,一卡通行”创出图书馆服务新形象。
创出图书馆行业的软件名牌
早在八十年代末,深圳图书馆就在全国率先进入了自动化时代,而在深圳图书馆诞生的ILAS更是我国图书馆界引以自豪的知名软件品牌,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用户之多,在全世界图书馆自动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不但对我国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行业软件的发展。 1.ILAS的诞生 1988年,在文化部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一个多馆合作、共同开发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项目在深圳展开,1991年该项目通过文化部鉴定。经过十几年的推广与应用,ILAS已成为我国文化系统科研项目转换为产品的突出范例。其采用UNIX平台的举措、数据与软件并举的方针、完全集成的系统运行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ILAS不仅形成了产品,而且建成了我国图书馆界软件研发与推广的基地,形成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从这个基地中,ILAS的新产品不断诞生,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以这个基地为核心,ILAS的用户辐射全国及港澳台地区,逐步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推广与服务网络。 2.ILAS走向全中国 ILAS推广与应用得到了文化部和图书馆界的大力支持。在坚持合作、共享的主体思想指导下,ILAS在我国图书馆界迅速推广开来。 ILAS成功的背后凝聚着所有ILAS人的心血,全体ILAS用户则是ILAS持续发展的根基。他们的支持与参与、合作与协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使得ILAS产品的适用能力不断增强,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目前,ILAS已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 图1
图2
3.ILAS的深远影响 ILAS促进了图书馆自动化观念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进程; ILAS采用MARC格式和采编流一体化的集成设计思想,促进了我国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ILAS及其相关产品组成的资源共建与共享模式,推动了全国和地区性的资源共建与共享,促进了我国图书馆业务的转型; ILAS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内图书馆行业软件的重复开发,减少了昂贵的国外同类系统的引进; ILAS推动了我国图书馆行业工作规范和标准数据库的形成; ILAS软件研发与推广基地的建立,为图书馆行业软件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4.ILAS的产品 不断升级和扩展应用领域是ILAS的生命之所在。ILAS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没有停止研制和发展的步伐,逐步形成了承上启下、相互补充、功能完备的图书馆自动化软件系列。 图3
1991年ILAS 2.0版在17个用户中开始正式使用;1994年图书馆采编中心管理系统(LACC)诞生,使图书馆的业务开始走向社会化;1995年ILAS 5.0诞生,用户数迅速攀升到300之多;1998年推出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ILASⅡ),其管理的范围不但涵盖了图书馆传统业务的所有领域,而且注重读者服务、信息开发与网上应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功能体系,ILAS在高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98年联合采编网络系统(UACN)提供了图书馆网上资源共建的模式与功能体系,为全国许多采购与编目中心所采用,大大加快了图书馆网络化的发展进程;1998年ILAS (s)使小型图书馆也走向了自动化的道路;2000年ILAS Unicode版问世标志着ILAS走向国际化的道路;2005年dILAS的研制成功宣告了ILAS已经步入了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时代新应用
2005年5月,为全国图书馆界所瞩目的“dILAS”通过了文化部鉴定,深圳图书馆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又谱写出了新的篇章。
“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与应用平台开发”鉴定会照片
dILAS是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与应用平台开发”的最终产品,是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图书馆界同仁的通力合作下自主开发出的最新科技成果,是深圳图书馆奉献给全国图书馆界的数字图书馆实用化软件系统。 dILAS提供了实用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应用平台和解决方案,涵盖了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主要业务,为全国图书馆界从图书馆自动化向数字图书馆过渡创造了条件。dILAS既可作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升级版,又可作为数字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开展资源共建共享的软件平台。鉴定专家认为:“dILAS在国内首先实现了一整套先进实用的数字图书馆软件平台,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跨平台和跨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用性和功能完备性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目前,深圳图书馆新馆已全面采用dILAS,从馆藏资源建设到专题资源开发与服务,从引进资源的整合到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立,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到各类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dILAS已经展现出的非常可观的应用与推广前景。 1.dILAS的诞生 图书馆面对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冲击,不得不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无墙化建设,推动现代科技手段在图书馆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软件的价值是非常突出的。只有充分发挥软件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必要的资源整合,通过读者服务与个性化指导,促成图书馆从自动化时代向数字化时代的过渡。 在图书馆应用软件开发、应用与推广方面的长期经验积累和业已形成的广大用户群使深圳图书馆下决心在数字图书馆应用软件方面开拓创新,利用自身优势,打造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软件品牌。 2001年国家计委将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及网络架构研究与开发”项目下达给了深圳图书馆,这是我国“十五”期间的一项数字图书馆攻关计划项目,旨在深圳图书馆原已开发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所建立的用户群和地方版联合采编协作网的基础上,开发一套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既包括传统业务与管理又体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特色的集成化通用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及其产品,提供给全国图书情报系统和有关信息处理单位使用,构建多层次、分布式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项目最终系列产品名称为digital-ILAS(简称dILAS)。 2.dILAS的目标与系统构成 经反复多次的调研、论证和建立模型系统,dILAS的总体目标确定为: • 开发大型分布式数字图书馆基础应用平台; • 研制出能够在图书情报界广泛应用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 建立网络环境下跨系统的共建共享、互融互通的数字图书馆应用模式。 • dILAS的数字图书馆基础应用平台采用三层架构,即数据库层、网络层、应用层,从基础结构上形成了跨平台和跨数据库的分布式体系,针对数字图书馆复杂的多层次数据结构、分级资源调度、专用技术接口等实际情况进行研制,使其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实用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dILAS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是在数字图书馆基础应用平台的基础上,总结了ILAS的实际应用经验,按照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资源结构、业务管理与读者服务的需要设计与开发的大型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其功能涵盖了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主要业务,包括馆藏建设、典藏管理、专题资源建设与整合、读者管理与读者服务、网上图书馆、参考咨询、个人数字图书馆等方面。 dILAS的数字图书馆应用模式以共建共享、互融互通为目标,提供了多样化的数字图书馆应用模式。dILAS既提供了多种开放式的标准数据接口,也提供了跨系统、多层次的统一检索与服务平台。dILAS跨越了一个馆的界限,可以建立多馆资源建设中心、分馆制流通服务中心、虚拟参考咨询中心等,可实现资源分级建设、联机编目与馆际互借。 3.dILAS的特点与功能 • 发挥图书馆自动化优势 dILAS是在总结ILAS研制、推广与实际应用的经验,充分听取用户的需求与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实用化软件系统。dILAS继承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在数据存储标准化、业务处理流程与处理模式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处理效率高、功能实用等方面的特点,在大型分布式图书馆基础应用平台的支持下,形成了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较为完整、实用的业务管理与读者服务功能体系。 • 建立与发展图书馆基础应用平台 为保证系统的灵活配置和可持续发展,dILAS采用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图书馆可选择采用或同时采用Oracle、Sybase等常用数据库,将系统建立在Linix、AIX、Solaris等常见操作系统平台上。用户变换数据库或进行服务器升级并不需要改变应用层。 dILAS完全采用ISO 10646,提供了C/S与B/S运行模式,支持多种元数据格式(MARC/DC/通用)的存储及特殊索引方式,支持全文检索。 • 提供数字资源建设与资源整合平台 为帮助图书馆有重点地加速建设与整合数字资源,进行特色资源服务,dILAS一方面对传统的馆藏资源进行了结构调整,引入了相关数字资源、非书资料管理、深层次资源加工等业务;另一方面根据图书馆为服务读者而建立的各类专题资源体系结构的特点、各专题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专题资源与馆藏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和实现了以馆藏资源为基础、模式多样化、可灵活设置的专题资源建设与资源发布体系。 • 发展个性化读者服务 dILAS将读者的各类相关功能统一纳入个人数字图书馆体系,形成了实用化、个性化的个人虚拟数字图书馆系统。dILAS提供了以馆藏资源、专题资源、参考咨询课题库为支撑,便于知识积累与读者服务的参考咨询系统。dILAS加强了读者对图书馆的资源采访、资源加工、资源推荐等方面工作的参与性,相关信息也能得到及时反馈。 • 实现多种资源互访、统一检索模式 dILAS一方面提供了基于标准协议的数据检索服务和多种应用服务接口,使dILAS的资源对外开放,支持系统间互操作;另一方面也对图书馆常见资源的互访、资源整合和“一站式”的统一检索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和成熟软件技术,并已投入实用。 • 集成与融合相关技术 dILAS从底层技术到具体的应用引进、集成与融合了一系列的相关技术,如在数据库层集成了全文检索技术,在读者服务层集成了流媒体技术、语音合成技术、短信平台技术等。dILAS也在图书馆常用设备方面提供了各种相关接口,如RFID管理接口、自助借还接口、语音服务接口、IC卡接口等。 3.dILAS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dILAS是图书馆界具有竞争力的应用产品,涵盖了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主要业务,既是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多种模式的资源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应用软件,同时也是ILAS的升级换代产品。 dILAS凭借ILAS已有的用户基础可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促进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型,丰富网上资源与网上服务,推进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利用dILAS可建立超越一个物理图书馆的虚拟数字资源建设中心、读者服务中心、咨询中心,形成数字图书馆的多级模式,开展资源共建与共享。 利用dILAS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或建立统一的检索与服务平台,使咨询馆员和读者能够访问图书馆的各类电子资源和网上数据库,实现“一站式”检索与服务。 dILAS的基础应用平台和总体结构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新技术和新需求的不断涌现,dILAS能够注入新的内容,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计算机创新应用于基础业务模式
2000年对我国的联机编目事业来说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年,经过半年多的策划和准备,搭载先进的联机编目平台,拥有近120万条书目数据,依靠实时上下载、服务器24小时开放的运行机制,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正式对外服务。 此时我国公共图书馆联机编目事业正处于萌芽阶段,在管理手段上,建立在行政体制基础上的数据下包模式延续了统编卡时代的管理思想,没有将各图书馆的编目力量有机地虚拟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在技术手段上,由于没有一个适合汉字环境的联机编目平台,国内还没有真正实现网络联机编目。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全面的、能够体现我国图书馆馆藏文献情况的联合目录,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很大。当时全球最大的联机编目中心OCLC拥有世界各地7000家图书馆用户,书目数据超过5000万条,联合目录中的图书馆藏记录更是数以亿计(注:2000年统计数字)。 2000年12月由深圳图书馆发起,联合福建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在“各取所长,整体发展,服务业界,共同面向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起了一个非赢利性的联机编目协作机构——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网络中心设在深圳图书馆。 顾名思义,地方版文献即指囊括国内几个出版大省的公开出版物和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也指灰色文献;联合采编就是联机、联合网络环境下的文献采购、编目,协作。协作网的含义就是不分地域,打破大、小馆行政级别及各类型图书馆的局限,充分体现网内所有编目结点的“真正平等”。 经过6年的发展,目前协作网用户达85家,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包含各馆馆藏信息的190多万条记录的网上联合书目库,已构建了文献提供、馆际互借体系,推出了地方文献发布平台,并合作建成了异彩纷呈的地方专题数据库,真正实现了编目资源和馆藏资源共建共享。 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成立六年来,不断探索,以其在新技术应用和管理理念创新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成为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事业中的佼佼者。
借助计算机成果,创新业务手段
协作网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以科技为主导的宗旨,而且多年来在业界一直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协作网是国内第一家使用文化部重点科研成果“联合采编网络系统(UACN)”的编目中心,该系统采用系统集成的设计方法、C/S模式,成功地将集中采编与联合编目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系统,实现了联合书目数据和联合馆藏信息共享,在软件设计及软件应用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技术的支持是协作网的业务开展的前提,数据的交换传递突破传统的联合编目方法和手段,实现了各协作馆数据24小时实时上传、下载,网络中心365天不关机,是国内公共图书馆系统中最先实现完全网络化数据交换的联合编目组织。此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四川、广西、云南等地的编目中心相继采用该套软件,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成为国内联机、联合编目软件的应用榜样。 如果说联合采编只是服务于业界,达到了减少重复劳动、加快编目速度、降低编目成本、提高编目质量的目的,那么协作网推出的馆际互借系统及文献提供机制,就直接将网上联合目录和文献提供服务面向了全社会的千家万户;后续开发出的地方文献发布平台及合作建设的地方专题数据库,则填补了我国非正式出版物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发布的空白。
突破行政体制,创新管理理念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生存的前提保障,那么管理理念的创新则是协作网的灵魂和发展动力源泉,它具体体现在协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上。协作网的成立不靠行政手段,参加馆不论大小,不论类型,不分地域,真正平等,互惠互利,这为协作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它们有的是单个馆,有的是地区中心,大家都是网络上平等的一个结点。管理委员会是协作网的最高领导机构,协作馆的馆长任委员,并轮流担任管委会主任,任期两年。质量控制小组由各馆的编目专家组成,负责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制作规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保障了各馆上载到中心的数据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运行机制上协作网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编目权登记制度,限时48小时完成,在此期间登记馆保有该数据的优先上载权,有效维护了上载馆的切身利益;同时,非赢利的上下载结算制度也激励了各馆的合作意愿,据有关文章统计,协作网是国内书目数据更新速度最快的编目中心。质量控制方面,网络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性地推出“执证编目员”制度,强调编目员个体价值,实行系统认证注册,突破“大馆、小馆”和单位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国内第一个网络编目群体,同时建立起数据质量排行榜,并提供完全网络化的编目业务交流平台。 以联机方式建立起来的联合目录同时具有即时发布的特点,这使文献采编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采购协调工作提高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编目工作方式由原始编目改变为共享编目成果,工作效率成倍提高,而且图书馆对当地出版物数据的全面、快速反应机制也保障了联合目录的覆盖率和更新速度;读者服务工作借助建立在联合目录基础上的馆际互借、文献提供等手段,使网络内的图书馆形成一个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共有馆藏系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也相对扩充了读者服务对象,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无限服务。
拓展业务范围,重视社会效益
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立足于图书馆界最基本的业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联机联合采编直接服务于每一个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为地区及全国的文献采购协作及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信息平台、操作平台,而编目速度的日益加快,大大缩短了馆藏新书下架时间,为读者服务取得了实质性的效益;协作网在实践中探索的诸种应用方案、科学的业务管理方法有效推进了业界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而所形成的190多万条记录的联合书目数据库及已开展的文献提供服务,更是为读者服务打破了馆际、城域、国际区域障碍,借助技术手段,为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做出了有效探索。 2003年底,协作网与全球最大的编目机构OCLC合作,建立了“OCLC中国资源中心”。协作网加入了其在线的《World Cat》(世界书目),实时将中文数据上传至OCLC,使大陆的中文数据真正走出国门,占据了世界最大的网络数据库一席之地,为中文文献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作出了贡献。 协作网开发并实施的地方文献发布平台为我国的非正式出版物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建设模式,对于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地方文献,对于更大范围的文献资源揭示与共享奠定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技术基础。 作为一个非赢利性的联合编目组织,协作网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更主要的是注重全行业运作成本的整体降低,避免了传统编目工作中的重复作业所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图书馆业界的专家和同仁都深知,编目成本的核算包括馆舍、家具、计算机设备、人力资源等,折算到每一种图书的编目成本是相当高的。联机、联合编目大范围地共享编目成果,使图书编目成本大大降低,各馆均减少了对编目岗位的人力、设备、场地的投入。协作网运行五年来,随着数据品种覆盖面的扩大,数据更新速度的加快,下载量剧增,下载数据累计超过160万条,折算每条数据的编目成本,其中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联机编目工作的开展与普及,图书馆文献资源和劳动资源的共享程度会逐渐提升,图书馆的资源分配政策将改变过去的做法,由基础业务部门向一线服务部门倾斜,编目节省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和设备可充实一线的服务岗位,扩大参考咨询队伍,为读者提供深度服务,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图书馆的社会形象,配合数字图书馆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2005年会照片
深圳图书馆计算机应用项目获奖情况
1992年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3年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4年文化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推广奖 1994年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1999年广东省文化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年文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4年国家首届文化创新奖
RFID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完美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和馆藏文献实体之间互不对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图书馆读者对文献管理智能化、人性化、有序化和高效率的要求日渐迫切。在文献典藏、馆藏清点、开架管理、书刊乱架、排架体系、读者证卡管理以及服务水平和效率等方面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充分服务”、“读者满意”的服务原则大打折扣,业已形成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工作效率的瓶颈,也是图书馆读者在馆藏文献有效利用上最为重大的障碍。 展望未来,21世纪将是智能革命的世纪。当今智能技术革命在微电子技术的统帅下,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技术群,它是新一代生产力的代表。 RFID技术的产生以及在图书馆的应用,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课题。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亦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较多使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但RFID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时间并不太长,许多图书馆范畴的专业化课题尚未得到解决,国外采用者也以中小型图书馆为多。深圳图书馆是国内大规模全面采用这一技术的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图书馆。 鉴于RFID技术在世界上被广泛采纳和成熟应用的时间还不算长,且其本身并非为图书馆领域的特殊需要而度身制作,因此存在有诸多的局限和空白。深圳图书馆在积极引进、应用国外RFID技术的同时,还结合国内图书馆工作实际,以先进的文献服务理念和馆藏管理模式为先导,打破原有的传统束缚,大胆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使RFID技术成为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实行馆藏文献管理智能化的有效手段,进而解决全行业性难题,使图书馆读者和社会、国家因此而普遍受益。 以全新的读者服务理念和文献管理模式为先导,积极引进、努力学习、认真掌握国外先进的RFID技术,同时针对图书馆服务工作和文献管理的实际需要以及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自主研发“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以全面实现图书馆文献管理智能化、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改革旧有的落后工作理念和方式,真正让广大读者“有所求而来,心满意足而归”,促进图书馆社会形象大改观。 信息技术是现代图书馆的最主要的技术支撑,馆藏文献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资源实体,文献提供是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内容,而“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则要构架起计算机信息和馆藏文献、读者服务之间的津梁。 当今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电脑技术不断涌现,现有智能技术的性能不断提高,过去分散的技术融合成了强有力的新型混合技术群,已经产生了“智能数据库”,它包括了自动识别、超介质、目标定位、专家系统和传统的数据库等技术,这些技术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奠定了建立智能化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 现代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是数字化时代拓展和深化文献提供、信息服务功能的发展必然,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及内部科学布局完美结合的产物。 智能化图书馆建设旨在业务网络化的基础上,满足文献组织智能化、文献提供人性化、馆藏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需求,并实现信息数字化服务。对读者而言能够实现自助式的操作、定位索取文献,能全面提升读者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对工作人员而言能够实现文献的高效率借还、定位管理、精确点藏,能有效降低一线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馆藏管理能力。
主要措施:
文献RFID的加工处理。系统以RFID技术为流通管理的手段。对所有流通文献粘贴RFID标签,并将文献的基本信息如条码信息、流通类型、防盗位等写入RFID标签。 架位体系的建立。以文献的分类号为基础,对流通库内的书架进行编码,确定以书架的巷道作为架位体系的编码基础,按照空间物理位置制定编码的方位走向及文献分区范围规划,针对每个书架,采取“楼层层数+分区号+巷道号+书架的排号+左右标志+书架层数”的编码结构。 RFID流通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在流通库内设置并安装OPAC查询终端、自助借还系统设备、流通工作站等设备,配备图文并茂的使用指南,方便读者随时进行文献的借还处理;在主出入口设置RFID安全门系统,保障流通文献的安全。 架位与文献地址信息管理。以上述编码体系为基础,对所有流通库内的书架进行编码,并将相关编码信息写入RFID架标、RFID层标,并按照具体位置在每个书架上粘贴RFID架标、RFID层标。借助于RFID典藏系统设备、智能文献定位书车,对所有的流通库文献进行架位信息采集、文献地址信息的采集工作。 文献查询定位导航。依据流通库内架位体系结构及分布,在书架各分区、各巷道内设置分区指引、编码指引及导向,指引读者进行架位的查找。同时,在OPAC查询WEB页面上建立直观的图书馆流通库内架位分布结构导向。读者通过查询终端找到文献的具体存放位置,通过页面导航及流通库内分区巷道指示,可以自助式的准确找到所需要的文献。 流通文献的归架管理。所有读者归还的文献、在阅览区遗留的文献、巡架时发现的错架、乱架的文献,在统一收集之后,工作人员通过智能文献定位书车,配合RFID归架及导航系统,实现文献的定位归架。同时,借助智能文献定位书车,工作人员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文献的巡架、倒架等工作。 文献的典藏管理。RFID典藏系统设备是一种便携式的针对RFID标签的扫描、统计设备,工作人员借助典藏设备,通过对书架的上粘贴有RFID标签的流通资料的扫描,可以帮助排架、查找和统计特定的流通资料等;设定本书架的目录范围,软件即可分拣出错架书目。系统设备可取代以往人工盘查书架的工作,减少繁重的批量处理。 智能化的RFID自助指引和自助借还模式,使大部分读者可高效率的自行办理文献借还手续,从而更为有效保护读者隐私,同时,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为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开创了新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模式,使读者能够更方便的行使“文化权利”。 研究、探索文献工作智能化、读者服务人性化的全新思维,大胆变革图书馆沿袭多年的文献服务方式,以冲破瓶颈,走出困境,解决全行业普遍存在并亟待突破的难题。 创造性地建立智能化、人性化、有序化和高效率的文献组织及文献提供方式,包括独立研制发明的架位标识智能化环境、文献定位导航系统和智能化书车等。 摒弃了国内图书馆传统的文献手工排序过程,亦超越了国外大型机械分检概念,创出全新的文献分检原理,实现有限的静态物理位置单元与无限的动态文献地址的数据对应。 丰富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开创了精确典藏、灵活排架、文献定位导航、自动寻址归架、科学整架上架及典藏防盗一体等RFID技术整合应用的先例,带动了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的整体发展和实质提高。 集成多项现代尖端技术,研制出完整的“文献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由流通借还系统、文献定位系统、文献典藏系统三大部分组成,重点从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实现了以下主要功能: 建立架位标识,构造智能化应用环境 系统以单面单联书架的一层作为基本的管理单元。馆员和读者通过图书馆书目数据库,根据“楼层层数+分区号+巷道号+书架的排号+左右标志+书架层数”的编码结构,从而找到所需文献。 文献定位导航 以动画图示的方法显示文献定位的位置,可以不受专业化索书号和排架方式的局限,通过页面导航,直观、自助地查找到文献的物理存放信息。 研制智能书车 利用RFID技术中物流分拣的原理,研制出适合开架书库的智能传送设备。RFID文献智能定位书车装置采用有限静态物理位置单元与无限动态文献地址数据对应的分拣原理,提供一种具有车载计算机和44个固定文献分检单元格的电力驱动小车。由RFID阅读器和计算机,通过对文献和书架标识的识别,准确确定并显示文献在书架的具体位置,实现本区域所有文献的位置数据查询、运输,使传统的书库运输车同时具备了文献上架、排架和自动寻址功能。(图2) 图2 . 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模型
架位标识、文献定位导航和智能书车是本项目在RFID技术基础上独立创新开发而成的。其它虽属技术应用范畴,但深圳图书馆也在图书馆业务应用领域、以及RFID与图书馆数字化系统的接口及兼容等课题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拓展,填补了空白。这些应用和创新,解决了图书馆事业发展和业务工作中面临的共同难题,为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应用及深度开发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同时,在图书馆行业大规模集成、应用多种技术,形成全方位的文献智能管理环境及管理手段,为图书馆走向智能化迈出了第一步。 RFID技术和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在深圳图书馆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从文献的采访、分编、加工到流通、典藏和读者证卡,RFID标签和阅读器已经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条码、磁条等传统设备。目前深圳图书馆的全部业务工作均在RFID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效果显著。 RFID技术和文献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使深圳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根本性的提高。深圳图书馆新馆今年开馆后,广大读者对RFID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烈的欢迎,对其便捷与高效有着普遍的认同,做出了高度的赞誉。开馆后的读者到馆人数增加了6 – 8倍,外借数量增加了5 - 7倍,其中“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带来的文献定位清楚、查找便捷、借阅高效快速等,均是吸引读者来馆的重要原因。例如,我馆的图书馆馆藏联机目录(OPAC)查询数量多年来持续降低,因为查询到的文献很难在相应的架位上找到,读者往往用书架前直接浏览来取代查询。自新馆启用了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后,在OPAC中增加了文献的定位和导航,全馆79台OPAC查询工作站每天“座无虚席”,直接导致了文献流通数量的激增。 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RFID技术和文献智能管理系统的支撑,深圳图书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承受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空前巨大的读者压力。原来无法解决的许多老大难问题,如外借量超载、开架书刊错层乱架、在馆文献与书目数据不符等,在启用了“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的新馆中,均得到解决或很大程度的缓解。据最新统计,在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后的11.5天中,读者踊跃利用OPAC检索文献信息,通过文献定位导航便捷获取,外借文献总量达到13.6万册,其中6.8万册是通过自助方式完成的,占总数的52%。而在截止到11月2日的开放日子里,文献借出总量达到74.1万册,其中45万余册是通过自助设备完成的,占总数的62%,如果加上文献归还统计。RFID自助设备出色地承担了超过80%的文献借、还任务。 深圳图书馆应用开发RFID技术和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受到了图书馆界同行极大的关注和期待。作为全国首家全面启用RFID技术的大型图书馆,备受业界瞩目,在新馆开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已向来访的一百多家图书馆同行进行了展示。其应用规模、应用深度、技术手段及服务效果现已成为全国业界公认的一个参考模式。 RFID业界也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RFID各专业网站纷纷发布了深圳图书馆启用RFID项目的消息。有关专家一致认为,物流业和图书馆是应用最为成功的两个行业,而深圳图书馆的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技术手段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在行业应用创新方面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标签与贴标》编辑部认为:作为国内首家采用RFID技术的综合性大型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在吸引各方目光的同时,也对中国RFID标签行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国内的RFID产业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创新,是今后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变和文献管理模式改革所依托的重要技术手段。RFID技术和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在深圳图书馆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其成果和前景令人鼓舞。图书馆当前面临的许多困境和瓶颈,均可望在先进理念统领下,由RFID技术和文献智能管理系统予以解决和缓解,从而解决全行业性难题,使图书馆读者和社会、国家因此而普遍受益。在今后发展中,图书馆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则不应忽视RFID技术和文献智能管理系统这一的重要理念、技术和模式。与此同时,本项目与图书馆数字化系统相结合,也会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 可以预期,一旦图书馆逐步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将在开发人类智力资源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人们将通过智能图书馆,在享受智能化文献服务同时,利用知识工程建造的专家系统,以科学地、高速地、全新的方式学习接受各种科学知识技能,并且还将用人工进化与人工开发相结合的方式等促进人类智力的进化,从而提高人类的社会智能水平。 智能化图书馆将成为生产、创造知识的科研中心。智能图书馆利用智能系统对知识进行工程化的处理,实现知识工程化,不仅能更有效地利用智力资源,还能高速处理成倍增长的知识,同时,知识还可以在智能图书馆进行设计、制造和生产。从此,社会将实现由智能图书馆的知识工程系统设计知识,智能机制造和生产知识,甚至创造新的知识。并且,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知识工程,还为建立基于知识的系统提供方法和手段,使专家系统蓬勃发展,从而又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开辟了道路,推动整个社会的智能化,将使人类社会从信息社会逐步发展为高智能社会。未来智能化图书馆将以崭新的智能服务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是一个过程,在软件上不断创新是深圳图书馆长期努力的方向。深圳图书馆已将计算机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软件创新、技术支持作为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并力图利用在软件上的优势,推动本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动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为广大市民营造技术含量高、平等、便利的公众阅读环境。 深圳图书馆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平台,并使这个平台不断拓展,不断完善,为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实用化的应用软件,并继续保持其在国内图书馆应用软件研制和应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深圳图书馆将进一步发扬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新技术,不断拓展新领域,不断开创新服务,为实现我国图书馆事业新的繁荣做出贡献!
|